163. 教書這件事 (Nightmare Teaching Experiences)
【重要詞語】
*You can see the pinying and translations of each word by clicking the words!
(Please Note that the transcription I put below is not 100% the same, well....maybe only 95% are the same, as I don't have much time to transcribe it word by word by myself. However, it covers all the things and words you might not know.)
【文字稿】
哈囉哈囉大家好,我是家榆,歡迎收聽 Learn Taiwanese Mandarin。
現在是十月,台灣的學校也開學一個多月了。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教書這件事」,還有我在教學生活裡遇到的各種故事。
有些很好笑,有些很崩潰,但都讓我學到很多。
同時,我也會教大家幾個生活中常用的中文說法。
我知道我的聽眾很多,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當老師的也不少,所以今天,我希望我的分享,可以讓你練習怎麼更自然地用中文聊自己的「工作經驗」或是「教學經驗」。
先說說我的背景
成為老師之前,我覺得自己其實是個「溫室裡的花朵」。
我在很幸福的家庭長大,爸媽很關心我的教育,
但是不會太保守,也不太限制我,算是很開明的父母。
小時候,我不像很多同學一下課就去補習班。
我都回家自己讀書。
如果數學不會,我就拿去問爸爸。
他有時候也不能立刻解出來,這種時候,他就會跟我說:
「我研究一下,你先去寫別的。」
然後,過十分鐘,他會很興奮地叫我:「家榆,快點過來,我解出來了!」
我們就坐在客廳,一題一題討論。
聽懂的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
我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讀書方法:假裝自己是老師。
我會拿一個白板,邊寫邊講,像在對看不見的學生上課。
這招有兩個好處:第一,不會想睡覺;第二,會把知識重新整理,再講出來,就更記得住。
後來我當了老師,才真的「看見」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適合學習的家庭。
我學會調查學生衝突、學會問話。
我也學會用不同的語言,跟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溝通。
所以,這一集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我在不同學校教書時發生過的故事:有的很好笑、有的很可怕,但都讓我學到很多。聽故事的同時,我也會教大家幾個生活中很實用的中文表達,讓你學習更自然地用中文聊「自己的經驗」。
好,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音樂!
故事一:「兩條紅線」的請假事件
第一個想先分享一個很好笑、也有點讓人傻眼的故事。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幾年前的 COVID-19 吧?
那時候每天上班、上學前,大家都要先快篩一下,
看看自己有沒有確診、是不是得了 COVID-19。
我印象超深刻,因為在疫情剛爆發的那一年,
我的班上有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生。
有一天,他拿著一支快篩跑過來跟我說:
「老師,我確診了~我要請假。」
他說的時候還一臉嚴肅,手裡拿著一支「兩條紅線」的試劑。
全班當場嚇壞,馬上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
「蛤?真的喔?他得 COVID 了?」
不過我看了一眼就覺得哪裡怪怪的。
因為那兩條線的顏色太紅、太深、太整齊了。
我心裡想:「嗯……這線條也太漂亮了吧?」
我就冷靜地請他到辦公室,再拿一支新的試劑現場測。
結果……你猜的沒錯。
新的快篩只有一條線。
原來他根本沒確診,
是因為不想上課,
就自己用紅筆在上面畫了兩條線!
真的超好笑!
我每天都在處理像這種奇奇怪怪的「鳥事」。
喔,順便教大家一個台灣常用的口語:
「鳥事」指的就是一些很煩、很無奈、但又有點好笑的倒楣事情。
像這種——學生為了請假自己畫兩條線——
就是標準的鳥事。
故事二:班級吵鬧?先讓他們「忙起來」
不過,除了這種搞笑的鳥事之外,
也有一些事情是不怎麼開心的。
那些經驗雖然當下覺得很崩潰,
但後來回頭看,真的讓我成長很多。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從許多錯誤中累積的教學經驗,是我覺得非常實用的教學經驗,
關於「班級秩序」的。
我剛開始帶班的時候,是一個很溫柔的老師,也不太會罵人。
結果很快就遇到問題——上課講話的講話、聊天的聊天,也有人分心。
整堂課常常亂成一團。
後來我找到一個很好用的方法,
讓我不用很兇,也能讓班上安靜、專心。
那就是:讓學生「忙起來」。
你只要讓每個人手上都有事做,他們就沒時間亂。
我在學校常常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老師一起上課。
很多外國老師一開始都非常有熱情,也很認真,但因為比較年輕,也比較少教大班的經驗,再加上語言不同,
最常卡關的地方,就是「班級秩序」。
所以我想把我的經驗分享給可能在台灣教書的你。
這些方法不一定適用所有人、所有學生,
但如果你教的是台灣一般國中生,我覺得應該會蠻有效的。
我發現,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要盡量避免那種「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參與」的活動。
因為那樣最容易讓其他人閒下來,然後就開始吵。
舉個例子。
有很多老師上課會想先跟學生聊天,或問他們問題,
像是:「你週末去哪裡玩?」、「你最近在學什麼?」
可是,一個班有三十個學生。
當老師沒有點人、直接對全班問的時候,
在台灣的教室裡,通常沒有人會回答。
因為大家都在等別人開口。
那如果老師只點一個學生,他確實會回答,
可是剩下的二十九個學生就會沒事做,
他們就會開始講話、玩筆、發呆、吵鬧。
所以,如果是我想做這種「問答活動」,
我一定會先幫學生分組,然後說清楚規則。
我會說:「等一下我會發問,如果你舉手回答,就可以幫小組加分。
最後我會考大家記不記得剛才別的同學分享的內容,
如果你記得,也可以再加分。
但是,如果你在別人講話的時候聊天,我會扣分。」
這樣一來,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知道什麼不能做。
當然啦,有人可能會說:
「欸,可是有些老師上課都不用講這些規則,學生也很乖啊?」
沒錯,那通常是因為他們跟學生已經建立了默契。
學生很熟悉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知道如果做錯會有什麼後果。
所以就算老師不說,學生也知道怎麼做。
但是,如果你是新老師,跟學生還不熟,
一開始一定要多說、多提醒。
等到一段時間後,學生熟悉了你的課,他們自然會知道:
「上這位老師的課,別人說話就要專心,不然會被扣分。」
那時候你就算不講,他們也能自動做到。
不過,現實中還是會遇到一兩個不想配合的學生。
這時候我不會在全班面前罵他,
因為那樣只會讓他更想反抗。
我通常會下課後私下找他談。
談的時候,我會先表達關心,
例如說:「我發現你最近上課常常分心,還好嗎?」
讓他知道我不是在針對他,而是想了解狀況。
接著我會再說清楚規則,
「上課講話會影響別人學習,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注意。」
最後,我會告訴他如果下次再發生,我會怎麼處理。
整個談完之後,我會請他再說一次我剛剛說的規則和處罰,然後問他:「你聽懂了嗎?」「你可以做到?」
通常到這裡,學生下一次就不會再犯。
就算再犯,我也不需要生氣,
我只要照規則處理,他也比較能接受,他也知道是自己的問題。
因為他知道我對事不對人。
還有,我覺得有時候,幽默感也能幫很大的忙。
比如說,我遇過有一個學生上課拿小鏡子照自己,不專心。
這種時候,我不會直接罵他,我會笑笑地說:
「很帥啦,再看下去你要變全班最帥的了!」
他通常會自己笑出來,然後把鏡子收起來。
這樣一來氣氛不會太尷尬,也不用變成衝突。
如果他之後還是常這樣,或是我真的很在意這個問題,我就會在下課後再單獨跟他談。
有時候,用幽默的方式先提醒,
可以化解很多緊張的情緒,也能讓學生覺得被尊重。
最後,我想說一件我自己很相信的事:
陪伴會帶來「服氣」。
不知道有在學校教書的聽眾有沒有發現,學生通常最聽導師的話?
如果大家不知道「導師」是什麼意思,我幫大家說明一下。
在台灣,導師就是一個班級的「主要老師」。
他不只是教一科而已,還要照顧整個班的生活、學習、甚至人際關係。
有點像英語裡的 homeroom teacher。
導師每天都跟學生相處,
所以通常最了解學生,也最知道他們的個性。
當導師開口說話,學生就比較願意聽。
這不一定是因為導師比較兇,
而是因為他每天花最多時間跟他們在一起,最了解他們。
學生會覺得這個老師懂他、關心他。
所以當導師講話,他們比較願意聽。
有時候,同樣一句話,如果是別的老師說,學生可能會頂嘴;
但如果是導師說,他們就會乖乖照做。
我覺得原因就是——陪伴會帶來服氣。
其實當父母也是一樣。
如果孩子考不好,你只說「去讀書!」通常沒用。
但如果你每週坐下來陪他讀一個小時,
或是一起把一題數學題解出來,
他可能會開始覺得:「欸,學習其實也不錯耶。」
成績也會慢慢進步。
因為他不會覺得你只是「出一張嘴」,
而是願意真的陪他一起努力。
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聽你的,
不是罵得多大聲,不是很兇,
因為罵人也是一件很累、很傷身體的事,
而是要讓學生有事做、有方向。
他們忙起來、有目標,自然就不會亂。
如果再加上一點規則、一點幽默、還有一點陪伴,
那整個班就會越來越穩,氣氛也會越來越好。
故事三:沒辦法控制情緒的女孩
在教書的這幾年裡,我遇過很多學生。
有一位女生,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有情緒障礙的問題,也因為這樣,她在人際關係上一直有困難。
她在班上常常一個人,防備心很重,反應也很大。
有時候只是一件小事情,她就會生氣、大叫,甚至哭起來。
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說:「欸,你的作業還沒交喔~」
一般的學生可能會平靜地說:「有啊,我剛剛交了耶!」
可是她不是。
她會立刻大喊:「我有交啊!我真的有交!!!」
聲音大到整層樓都聽得到。
其實沒有人罵她,我只是問一句話而已。
但她就覺得「老師在懷疑我、要罵我」。
她會立刻進入防禦狀態,好像所有人都要害她。
後來我慢慢發現,她的反應不是故意的。
那是因為她缺乏安全感。
她沒辦法相信別人,也沒辦法相信自己。
如果她對自己有信心,可能會想:「啊,老師應該記錯了,沒關係。」
但她想到的永遠是:「大家都在針對我。」
她幾乎每天都會哭。
有時候還會抓自己的手,一整天都很不穩定。
她幾乎每天都跑來找我哭訴:「誰誰誰又欺負我了」、「我好委屈」。
老實說,那段時間我也覺得很辛苦,因為每天都要處理她的事情。
後來我想到一個方法。
我去買了一本很可愛、粉紅色的小筆記本。
我跟她說:「妳以後有什麼委屈或不開心,都寫在這本裡。
我每天都會看,幫妳想辦法。」
結果這個方法超有效!
她每天都在寫,反而比較少吵架,也不再常常哭了。
後來我又在筆記本裡加了一個「好心情貼紙區」。
只要她那天情緒穩定、沒有生氣,我就幫她貼一個貼紙。
(順便用掉學生送我的貼紙,哈哈。)
慢慢地,她真的有變化。
一開始寫的都是抱怨,
後來開始寫故事,甚至還開始畫畫。
有一次她還自己很得意地說:「老師,今天的故事有續集喔!我寫好後再拿給你看!」
我聽了真的覺得又好笑又感動。
後來我又和同事討論,決定給她一個小玩具,
那種軟軟的、捏起來會讓人放鬆的。
我教她:「妳生氣的時候,先深呼吸,再去按那個玩具,不要抓自己的手。」
結果效果很好。
從那之後,她穩定多了,也幾乎不再大哭大叫。
說到這裡,照理說應該是個「溫馨的結局」對吧?
但其實沒有。
雖然她現在不常哭了,但她的人緣還是不太好。
從一開始被同學嘲笑,到現在同學知道怎麼跟她和平相處,
這確實是進步。
可是,她還是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
但我覺得這件事不是老師能一下子改變的,
需要時間,也要靠她自己慢慢學。
她也有一點亞斯伯格的特質,
比較自我中心,只想到自己。
例如我手上拿著一大疊資料在忙,
她還是會跑過來跟我聊天,完全沒注意到我很忙。
我必須很直接地說:「老師現在在忙喔,等一下再講。」
她才會反應過來。
她不是故意沒禮貌,只是沒辦法察覺別人的情緒。
老實說,身為老師,我可以有耐心教她、陪她;
但如果我不是她的老師,只是一般人,
要一直跟這樣的人相處,其實很累。
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班上其他同學,不太想和她當朋友。
但我還是常常對她說:
「妳真的進步很多,現在也比較能控制情緒。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另一個能力——
怎麼和人相處。
第一步,就是不只看到自己,也要看到別人。」
然後我也發現,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要非常小心。
老師一定要保持公正。
不能讓同學覺得老師在偏心,特別照顧她。
不然反而會讓她被討厭。
但同時,老師又不能什麼都不管。
如果太輕忽,學生會覺得「這樣講別人、笑別人、欺負別人也沒關係」,
家長也會以為老師沒處理霸凌。
所以這時候真的很重要。
老師要讓學生知道:「我有在處理」,
也要讓家長清楚事情的經過。
包含孩子發生了什麼、受到什麼影響,
甚至孩子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都要誠實地說明。
後來我慢慢體會到,「霸凌」這件事,有時候不是那麼清楚。
有些狀況很模糊、很灰色空間,特別是「關係霸凌」。
什麼是關係霸凌呢?
就是——沒有人打你,也沒有人直接罵你,
可是大家都不想跟你說話、不想跟你玩、
明明一起分組,卻不和你討論。
這種情況最難處理。
我常看到有人在網路上說:
「我小時候被霸凌,老師都不管。」
我完全能理解那種痛苦。
但當我自己當了老師之後,我發現,
事情有時候沒有那麼單純。
不能只聽一邊的說法就立刻下結論。
這不是在幫加害者講話,而是因為——
人際關係本來就很複雜。
有些覺得自己被排擠的學生,
在人際互動上就有困難和問題。
像我剛才提到的這位女生,
她常常在教室大哭大叫,情緒很大,也只想到自己。
你想想看,就算是大人,
如果朋友每天都會突然因為很小的事情,就對著自己大哭、大叫,我們也會覺得壓力很大吧?
更何況是學生,他們還沒長大、還在學習怎麼相處。
所以我學到一件事:
老師要同理學生,但也要誠實地指出問題。
有時候,幫助一個學生,
不是一直站在他那邊,而是教他怎麼改變自己。
因為當他開始改變一點點,
不是只對現在有幫助,以後長大,離開學校,
她也能適應真實的社會。
失敗的經驗,常常更有價值
最後我想說,我覺得教書讓我學到的,絕對不只有「怎麼教文法」、「怎麼教發音」、「怎麼教學生考一百分」。更多時候,是學會怎麼看見人、理解人、陪伴人。
而這些東西,不是看書就能學到的。
一定要親身經歷那些問題、想辦法去面對、去解決,
你才會真的學會。
所以,想送給所有在聽這集節目的老師和學生一句話:「失敗的經驗,常常比成功更有價值。」
因為正是那些讓我們頭痛、讓我們懷疑自己的學生或事件,讓我們變成更有經驗的好老師。
好,最後,如果你也是老師,或是學生、正在學中文,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遇過最印象深刻的一堂課;也可以分享你自己的教學經驗。
最後,讓我們休息一下,進入廣告時間,廣告回來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集出現的重要詞語,和怎麼把這些詞語用在句子裡面。
